欢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登录旧版】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丁小斌教授课题组在top期刊发文揭示女性服刑人员攻击性情绪的多重影响机制

文章来源:心理学院 发布于:2024-12-16  浏览:20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丁小斌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top期刊BMC Public Health在线发表文章“Exploring aggressive emotions in women in prison: the role of empath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moderating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discrimination experiences探查了女性服刑人员攻击性情绪的形成机制及共情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多重中介作用。

 攻击性情绪是女性服刑人员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敌意、愤怒等情绪不仅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成为再犯罪的重要诱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但女性服刑人员个体心理特质和环境支持在攻击性情绪发展中的中介作用也未得到系统研究。课题组通过对411名女性服刑人员的调查,运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首次系统探讨了童年歧视经历如何通过共情和感知社会支持影响成年女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情绪,揭示了攻击性情绪的复杂心理机制。

 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童年歧视经历不仅显著预测了更强的攻击性情绪(如愤怒和敌意),还通过情感共情和感知社会支持形成复杂的中介效应。数据表明,童年歧视经历与攻击性情绪的相关系数为0.492,与愤怒和敌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460(均p<0.001),显示其显著的正向关系。情感共情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个体的情绪反应,可能加剧攻击性情绪,而认知共情则通过提高情绪调节能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共情对童年歧视与攻击性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路径值为0.21695% CI [0.138, 0.329]),而感知社会支持的路径值为0.68795% CI [0.529, 0.858]),两者共同解释了76.33%的总方差。

  同时,感知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关键的缓冲机制,显著减轻了童年歧视对攻击性情绪的负面影响,研究数据显示,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使攻击性情绪得分显著降低(r=-0.862, p<0.001)。这一研究构建的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为深入理解女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动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女性服刑人员的矫正与康复提供了实践指导通过提升认知共情能力、优化情绪调节机制及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效降低攻击性情绪。

 文章第一作者为心理学院在读博士刘丽丽,丁小斌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2360213)的支持

论文信息:

Liu, L., Ding, X., Li, S., & Chen, X. (2024). Exploring aggressive emotions in women in prison: The role of empath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moderating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discrimination experiences. BMC Public Health, 24, 3333.






版权所有: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Copyright©   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