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登录旧版】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战“疫”|疫情防控,侥幸心理要不得

文章来源:心理学院 发布于:2020-03-03  浏览:982

疫情影响到全国范围,确诊人数突破了7.5万,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阻击战争还在继续,各地对疫情的防控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然而,有一些人对防控的要求置若罔闻,聚餐、聚众的事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各种各样的闹场,比如谩骂工作人员,甚至寻衅滋事,殴打医护人员……随着各省各地积极的疫情防控,多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已不再增加,很多患者痊愈走出医院,有些人也开始放松警惕,走出门外,聚在一起。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呢?这可能与人们存在的侥幸心理有关。

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维护事物发展本质规律,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并使事物按照个人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侥幸心理可能人人都会有,这种心态会使人相信通过某种偶然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使自己获得意外的收益或者躲过某种确定可以出现的灾难,这是一种与事情的常态发展相违背的心理预期。对于很多不做防护措施,或者聚众聚餐者,可能在内心里认为此次疫情“与我无关”、“我周围的人都很健康不可能感染”、“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感染肺炎”。他们会忽视此次疫情的严峻性,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避免疫情的发展。

侥幸心理存在两面性。在特定条件下,侥幸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当人生失败沮丧接近崩溃时,偶然获得了某种机会和利益,会让人重新获得希望,对心理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侥幸心理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都将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望于偶然、可能,那么,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目前,疫情的发展得到了积极的防控和遏制,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特别是个人的防护,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侥幸心理是千万要不得。我们应该消除侥幸心理,注重个人防护,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这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对于疫情的相关信息,要保持理性判断,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积极研究和认识疫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盲从、不悲观,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克服麻痹大意,才能防患于未然。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的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我们的学校、社区,都积极组织动员,进行疫情的防护工作。目前,我们对抗疫情的战争进入到了决战时期,更需要人们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侥幸心理出来作祟。当我们选择放下侥幸心理,而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和理解疫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违拗、抗拒,那么,我们就能更快地、更好地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祥和,让生活重新回到和谐和美好!

 (本文由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8级硕士生王桃桃、康廷虎老师提供)

 

 


版权所有: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Copyright©   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