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登录旧版】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战“疫”|以理性平和心态应对新型肺炎,通过提升效能感减缓疫情焦虑

文章来源:心理学院 发布于:2020-02-13  浏览:193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成为笼罩中国的一层阴霾。目前为止,还没有帮助我们杀灭病毒的特效药,也没有帮助我们形成免疫防止病毒侵袭的疫苗。随着新型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不断攀升,民众逐渐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逐渐转变为“谈新色变”。

新型肺炎疫情是一种典型的、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的强度适中,对帮助我们战胜疫情是非常有益的;但应激反应过度,则是非常有害的,不仅会降低我们的自身免疫力,增加感染新型肺炎的风险,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比如,在听闻“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后,立刻掀起了一场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热潮,造成线下及线上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在哄抢双黄连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的恐惧、焦虑以及不知所措,人们缺乏应对这场疫情的信心,即效能感缺失。


  

  

  

  

  

  

  

  

  

  

  

  

  

  

  

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或所在组织是否胜任某项任务或能否达到某一目标的主观信念,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感知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情境以及在这一情境中如何行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效能感有特殊性和一般性两个方面。效能感的特殊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或所在组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总是与特定的活动领域关联。比如,一个人掌握的关于新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越多就可能对克服新型肺炎疫情越有信心。效能感的一般性是指特定领域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可以向邻近其它领域迁移。比如,一个人应对日常学习、工作困难的效能感可以引起应对疫情效能感的变化。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效能感过低是导致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首先,效能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那些认为国家和自己没有能力应对新型肺炎疫情的人总是关注国家和自己在克服疫情上存在的潜在困难,把疫情看得比实际更难以克服,使他们不能注意怎样更好地行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其次,效能感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所前采取得态度。效能感过低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无力应付,放弃努力,知难而退,无形中分散和消解了度过难关的能力和精力,从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心理压力。

既然效能感(自我或国家)缺失是引发恐惧和焦虑的重要原因,那怎样才能通过提升效能感来缓解新型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必要恐惧和焦虑呢?

首先,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新型肺炎的相关信息,掌握疫情发展规律。通过相关知识的不断增加,大家可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较为“温和”的病毒,虽然目前没有针对新型肺炎的特效药,但它是可以通过积极治疗治愈的,而且治愈率会很高;当前治愈病例较少也是完全正常的,因为从发病到治愈需要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愈病例必然会迅速增加。

其次,要对国家和一线医务工作者充满信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防治,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阻止疫情蔓延。政府部门以及一线医务工作者都在全力以赴,日以继夜的为打赢这场战“疫”不懈努力。

第三,在做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尽力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每个人最熟悉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以熟悉的方式积极开展生活、学习和工作,自我效能感也更高,而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抵御疫情恐惧和焦虑的有力屏障。如果因为疫情的出现贸然打乱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可能会产生混乱,给本就承受疫情压力的内心雪上加霜。

(本文由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彦驰老师提供)



 


 

版权所有: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Copyright©   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陆】